浦江网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快捷登录

查看: 168|回复: 0

【双溪】一眼万年

[复制链接]

680

主题

1万

帖子

3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Rank: 8Rank: 8

积分
31938
发表于 2021-1-7 12:39:38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 | 来自浙江
 陆昇


  记得有次去浦江出差,路过黄宅镇,当地的出租车司机对我说,上山遗址很神奇,夏天的浦江全境都很热,很少下雨,但上山遗址总会下点小雨。

  这个神奇的地方,一下子吸引了我的注意力,激发起我的好奇心,亲眼目睹万年沃土成了埋藏在我心底的心愿。前不久,我终于有机会赶赴这场一万年的相遇了。



  穿过蜿蜒曲折的小路,隐藏在岁月深处的上山遗址终于显现出庐山真面目。作为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最早期的遗址、世界稻作农业的起源地,盛名之下的上山遗址显得十分安寂,在经历了一万年的沉淀和洗礼后,上山遗址的一草一木都格外从容淡定。天地不言,万物生焉,这片静寂的土地,到底潜藏着何种秘密,有着如此生生不息的生命力。

  从上山遗址公园正门而入,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广袤的大草坪,草坪上摆放着用稻草编织的耕牛、犁耙和劳作的先民。行走在草坪中,一阵阵风袭来,仿佛把我们推进了时光隧道,回到那个刀耕火种的早期人类文明。

  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风?面对我们的疑问,讲解员告诉我们,上山遗址位于河谷盆地边缘的山前台地,地理位置藏风聚气,水资源丰富,遗址内有一个永不干涸的古井,为水稻耕种和人类定居奠定了基础。

  上山遗址公园的展馆还原了万年前的建筑风格,采用原始的干栏式建筑,人字形屋顶,并覆盖以仿真树皮和茅草。走进馆内,万年前先民的生活轨迹、生产方式和精神风貌渐次浮现在我们眼前。展馆内最多的藏品是最能代表新石器早期器物的大口盆,相比良渚文化精致雕琢的玉琮,大口盆形质厚重朴拙,尽显平淡自然之气。聪明的上山人学会了种植稻谷,并采用石磨棒和石磨盘为稻米脱壳;发明了石球加热法,将烧烫的石球放入大口盆煮熟食物,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。当时的上山人居住在木质的建筑中,吃着香喷喷的稻米,过上了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平和宁静生活。冒着炊烟的村落景观,烙印在人类文明的记忆里。

 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我们目睹了镇馆之宝:一万年的炭化稻米。这粒炭化稻米是来自大口盆壁陶胎内留有的稻壳遗存,我们通过放大镜仔细端详这一粒神奇的稻米,正是这颗毫不起眼的“小黑点”,震惊了世界,惊艳了历史,揭开了沉睡万年的上山遗址的面纱,把历史推进到了一万年前,为探索人类文明起源以及农业起源提供了更丰富的例证。这颗蕴藏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小稻米,何其渺小,但又何其重大,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,可谓万古不易,养活了世界上60%的人口,又可谓万古流芳。



  走出展馆,周围是一大片金灿灿的稻田,置身于滚滚稻浪中,沉浸在满满稻香里,我们聆听着远古的回响,呼吸也慢了下来,恍然不知身处何世。对于我们而言,一万年太久,必须只争朝夕。但对上山而言,春夏秋冬只不过是一刹那,星辰流转只不过是一瞬间。如今,沉睡万年的上山已经被唤醒,许多未知即将打开,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惊喜,还有在稻米滋养下人类文明所蕴含的智慧、成熟和谦逊。

作者:陈丽媛

编辑:陈丽媛

来源:金华日报




来自: Android客户端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
x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于我们|招聘人才|收费标准|浦江网 ( 浙ICP备14003707号-1 ) 浙ICP备B2-20180544号 浙公网安备 33072602100079号

GMT+8, 2025-1-6 19:33 , Processed in 0.087737 second(s), 2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