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燧其人其事
来源:今日浦江 作者:张明
杭坪中村村头,有一片青冈栎分布于路两边,林木大小粗细不等,但均蓊郁茂盛。路边一小溪,流水潺潺,水浅仅几寸,清可见底,三五石斑鱼翕忽往来其中,另有小庙建于溪流之侧,里面塑有张燧及其夫人像。
张燧(1596~1668),字次夫,号仙华樵子,明末清初浦江著名文学家。因属龙溪张氏后裔,排行德字,故又名德燧。他继承方凤、柳贯、宋濂等历代前贤,一生著有《浦阳人物补遗》、《香雪园诗草》、《西游记胜》、《日新录》等多种,惜今散佚不存。在诸乡贤中,张燧尤对南宋末年福建容州文学、绝意仕进归隐山林主持过月泉吟社的方凤情有独钟。据《四库全书》记载:顺治甲午(1654),里人张燧博搜方凤诸书,掇拾残剩,汇编成《存雅堂遗稿》一书,凡诗七十三首、文十二篇、《金华洞天行纪》一篇,附以方凤子樗、梓诗十六首、文五篇,功德无量。清代本县郑楙编纂的《浦阳历朝诗录》,收有张燧《过方韶卿先生墓》:化城尚志宋遗民,剩水残山寄此身。海外乞师空画策,舟中立国竟沉沦。家仍汉腊沧桑改,剑许严台意气新。愁对西风碑碣尽,寒烟处处杂荆榛。
诗歌沉郁之中自有一种悲凉,惺惺相惜如同知音,怀人实在是在悼己。
相传,明崇祯年间,张燧漫游至现在的中村,见这里四面环山,草木葱茏,中间平坦,胜似仙境,俨然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,便大为叹赏。又受村内同姓人邀请,遂举家从山头迁居于此,于山侧结庐,屋前筑圃,广种梅竹,既寓冰霜不改雨露先新之意,又增丛生广茂掩映成林之趣。因屋宇地址居中,所以叫中村。据说张燧在建住宅时,挖得一块石碑,上面刻有“清远山”三个字,因此自号清远山人。后人称其住地为学士庐,圃为贤圃,园为贤园,清远山也随之载入后来县志。
张燧自小敏而好学,四书五经过目不忘,文才超群。明崇祯癸酉(1633),张燧以廪生考中副榜;清顺治乙酉(1645),再以恩贡考授通判。张燧活动的主要年代在明末清初,他感于乱世无为,不久就致仕赋闲,怀瑾握瑜,在家闭门著书。张燧性喜遨游,诗文之余,鬼谷,烂柯,鹅湖,洞府,屐痕处处,遍览县内外山川胜迹。
文学名家张燧不仅诗文卓著,而且深谙医道,古道热肠,有求必应,品格高尚,每每药到病除,恩泽广布,至今为民间广泛传颂,正应了那句“不为良相便做良医”的古训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