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家是在于浙江的一个小县城,我所属的村庄不算偏远,交通也还便利。村子挺大,有六七百户人家,小的时候做衣服的小服装厂很多,村里至少有二三十家服装厂。这些厂的工人基本上就来自于自己村里,有的是在厂里干活,而大多数都是把布料拿回家,自己家里做。
九十年代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,村中女性的就业面很窄,女孩没有考上高中的基本上就成了缝纫女工,由母亲或者亲戚带着慢慢入门,从简单的学起,穿针引线,踩直道开始,有点经验后再开始学习做完整的衣裳。我记事起是还用“洋车”的,需要人工踩踏,以前结婚好像都有这个作为嫁妆吧,也是一代人的回忆吧,有些虽然家里已经不用了,但是还是作为老古董留了下来,再后来就慢慢由“电机”替代了“洋车”,效率上远远超过了“洋车”,声音也听上去带感多了,手脚快不快,听声音就能听出来。我的母亲早年就是一名缝纫女工,但是她学的晚,年纪大点,手脚并没有年轻女性来的麻利,本身这个就是计件的活,多劳多得,所以收入并不高,碰上难做的款式刚开始那段时间除掉电费,只有十几块一天。母亲和大多数缝纫女工一样,很勤奋,从早上7点做到晚上11点,中间除了做饭吃饭基本上都是在干活。一般冬天做夏天的衣服,夏天做冬天的衣服,这样才能赶得上季节卖。炎热的夏天还要拿着厚厚的棉服还是蛮热的。而且基本上就是一个人,一般没有人聊天,相当枯燥,所以必须有很好的耐心,没有星星的夜里,只有蚊子陪着你……这时有个录音机就再好不过了,可以听收音机,也可以听磁带歌曲戏剧之类的,但是细心和耐心缺一不可,衣服做的不平整会被厂家退回来重改,一不留神做错了需要拆了重做,这个是最头痛的时候,放学早了或者暑假我会和姐姐帮忙做能做的事情,帮忙拆线或者把口袋翻过来,每个脚都翻平整,还有把连在一起的口袋剪成一只一只,并剪掉多余的线头,并叠好数好。除了做暑假作业,边看西游记边帮忙干活可能占据了我大部分的暑假时光。
我大姐初中毕业后没有再上学,自然而然成了一名缝纫工,大概做了一年多,不甘平凡的她就去学习了其他工作,或许学费太昂贵,她学的格外努力,后来有成之后自主创业,现在收入也很高,年收入几十万以上。她是新一代女性的代表,不甘平凡默默做一名缝纫女工,虽然缝纫女工也并不丢人,但是为了自己的前程命运,她是我见过较少有自己主见的女孩子,因为那个年代的父母大多数都会让没有再上学的女儿当缝纫女工,大女儿就要早早工作补贴家用。或许她当初没有迈出那艰难的一步,也就很难有现在的生活。
村里的小型服装厂也曾一度没落,但是随着电商的崛起,慢慢又有了新的生机,电商渠道的衣服便宜,所以受到不少消费者的亲赖,中国的服装行业也迅猛发展,国产品牌也在崛起,像鸿星尔克,贵人鸟等不少的国产品牌衣服质量做工等并不差,抗衡着国际大牌。当然其中的贡献少不了孜孜不倦的缝纫女工,坚持着,不辞辛苦。
随着时代变迁,女性就业面的扩大,缝纫女工很多也在改行,但老一代的有很多也继续做着,我们村有一家就是母亲在家做缝纫,而父亲在帮忙,供养家里的两个儿子读书,儿子也很争气,相继考上浙大。我的脑海中不禁展现这样的画面,母亲的脚不停地踩着缝纫机踏板,儿子在一旁做着作业,布料变成了一件件衣服,衣服变成了一踏踏零钱,钱变成了儿子的学费和课本纸笔,母亲在原地踏着踏板,而儿子却一步一步朝着全家期望的学府前进着,从村里小学到镇上中学,从镇上中学到县城高中,再到省会最高学府(不用想肯定不是我),再到参加工作建设国家,正如******说的小家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。社会在发展,时代在进步,这些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而缝纫女工的人数却逐年在减少,村里已经很少看见缝纫女工的身影,但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她们勤劳质朴专注的匠工精神,二十世纪初女性的勤劳致富的形象。
(写于2022.7.27日半夜,构思半小时,码字一小时,时间有限,水平有限,耐心有限,懒得润色,懒得修改,如有错字,词不达意,请多包涵,文明评论,谢谢大家!我只是比较怀旧,想记录一下我儿时的记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