筷子,是指夹取饭菜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棍。在浦江,说一个字时是箸,说两个字时是碗筷,而说筷子总觉得有些拗口。这说明在浦江对筷与箸,没有什么避讳或禁忌,只有时间先后运用的问题。
其实先秦时期称筷子为“挟”,秦汉时期叫“箸”,南北朝隋唐时期写作“筯”。箸,助也,也是指帮助吃饭吃菜的意思。箸的出现,是饮食文化的革命。随着饮食烹调方法的改进,饮食工具也在不断发展。原始社会以手抓食,到了新石器时代,我们的祖先采取煮法。无论米豆,还是菜肉,都以水烧煮,用筷子从热汤中取食日趋盛行。上山文化时期,典型器大口盘猜想之一或是炊器。不是在底部直接烧火加热,而是将石子烧热,放入盛在食物和水的大口盘中。如果要取食,必须要运用筷子。只可惜在发掘中,没有发现类似遗存。在物质匮乏的年代,筷子当然可以单支使用,只要能把食物取出即可。这个情况在品尝浦江传统美食牛清汤中,得到了充分体现。吃浦江传统美食牛清汤用一支筷子,也正是这个缘由。其实这也是经岁月洗礼、生活积淀之后的筷子文化的前奏,体现着筷子的实用功能。作为一个简单的就餐工具,怎么方便怎么来,这就是筷子的原身。
相传大禹是用筷子的第一人。民间传说大禹治水,三过家门不入,在野外烧开锅急欲进餐。然而汤水沸腾无法下手,大禹折树枝取食。这与浦江传统美食牛清汤使用一支筷子的实用功能,十分契合。用一根木棍或枝条,来挑、拨、拌、取食物,这就是筷子的原始功能。而后两支筷子出现,这与陶器的产生、粒食的推广等密不可分。
至明代,“筷”的称呼才在江南一带开始兴起。吴俗舟人讳说箸,故改称为筷。与舟相关的人,他们最怕船只“住”了或是“蛀”了,一旦船只停下或是被蛀他们就会没有生机,他们渴望“筷”。为此他们反其道行之,见了“箸”却叫“筷”。到了清代,由于南北交融,这个称呼便扩散开来。原来这称呼只在民间,奈何人多势众,竟已成流俗。而浦江这个离海较远、渔舟不兴的县域,“筷”“箸”并存,并没有什么禁忌。
如今,浦江一地“筷”“箸”并存,强调的是用筷的规范,追求的是用筷的礼仪。用筷不再只有实用价值,筷子的造型、摆放、执拿、取食等方面,还体现着文化价值取向。
来源:浦江微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