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金华市浦江县这片丰安大地上,清乾隆时期流传着三个商人致富后回馈家乡的故事,他们修桥铺路、赈灾济贫、助学解困,为浦江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。现在要介绍的是三大浦商之一——灵岩古庄园主人朱可宾。
朱可宾,浦江廿五都朱宅人(现虞宅乡新光村人),号灵岩,生于清康熙三十六年(1697年),卒于清乾隆二十八年(1763年),享年66岁。
朱可宾于雍正十三年(1735年)到严州做木材生意,不料一场暴雨把木材全部冲走了,出门第一次做生意就遇上天灾,朱可宾几欲投江自尽,所幸遇到浙江巡抚下乡体察民情,令下游差役打捞木材,烙上朱氏印记,并为其出谋划策。洪灾过后,木材抢手,让朱可宾赚得人生“第一桶金”。此后,朱可宾转投染料、茶叶生意,利用山区有利条件,种植靛青做染料,种植茶树制茶,在杭州经营染坊和灵岩茶庄。
民间传闻乾隆皇帝下江南,偶染眼疾,用灵岩茶水洗眼,复明如初。朱可宾将茶庄更名“清龙茶庄”,生意更加兴隆,经十余年发展家资巨万,时称“朱百万”。
赚了钱,朱可宾不忘乡亲百姓,修桥铺路建渡口,捐资赈灾济贫,助学奖优,免费办学堂,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。其中最被后人称道,至今还在享受其福荫的就是“灵岩大庄园”了,民间俗称“廿五都朱宅新屋”,是朱可宾花重金从杭州请来高人,在旧屋对面的应家畈规划设计建设的。
灵岩大庄园,总面积20000余平方米,距今280多年,以茜溪为界,与朱氏宗祠构成阴阳太极图案,是徽派建筑和杭派建筑的博物馆。现保存有诒榖堂、双井房、桂芳轩等近20幢古建筑,上面的石雕、砖雕、木雕、泥塑等工艺精湛,墙书壁画碑刻内涵丰富,时称“金华第一家”,现称“灵岩古庄园”。
诒榖堂是灵岩古庄园的核心建筑。站在诒穀堂前仰望门头,“南极呈祥”石匾古朴大气,与最大单幢建筑廿九间里台门上的“北极呈祥”互相呼应。大门石梁上双龙面首、两狮戏球等装饰镂空雕刻,工艺非凡,令人叹为观止。
走进诒穀堂,便能看到宣传栏里对茜溪朱氏源流介绍与历代朱氏名人的简况,还有灵岩古庄园的建造历史与模型,特别是“惠及儒林”“积德迪亨”“义崇黉序”等题匾,无不显示着儒学“仁义孝悌”的核心价值观。其中犹以“惠及儒林”四个字最为显眼,它是金华知府杨志道特为朱可宾捐金助学而题的。据《浦江县志·义行》记载:“朱可宾性敦孝友而勇于行义,凡邑有大兴举,靡不踊跃乐从。乾隆十六年(1751)邑大旱,饿殍载道,可宾悯之,捐金三百两买谷以赈。邑侯改建学宫,创修书院……”
朱可宾捐出108亩良田设立“朱公义庄”,将每年租息资助和奖励全县乡会两试的学子。乾隆十年(1745年),朱可宾在灵岩大庄园创办灵岩书院,对所有本家与外来学童一律免除学杂费,培养出举人、秀才、太学生等八九十人,其中县城的朱能考中进士,任监察御史;薛下庄的薛砚封考中举人,为茜溪朱氏赠楹:“积功累仁留名乡国,继志述事为贤子孙。”乾隆二十一年(1756年)重建浦江学宫与乾隆二十八年(1763年)修建浦阳书院时,朱可宾均捐出重金。重建金华府学后,知府严荣授朱可宾“义崇黉序”匾额。
传说,朱可宾的事迹被县衙报到朝廷后,朝廷准备奏折呈报乾隆皇帝,赐封朱可宾七品官衔。朱可宾闻讯后立即向上呈报,认为自己才疏学浅,能力有限,官衔之事实不敢当,自己捐赈只为救灾济贫,不图名利,因为念书不多,要求授个学生之职,以鞭策自己终身学习,谦卑做人。朝廷便尊重其意愿,提请乾隆皇帝赐封其为“国学生”,其妻金氏赐封为“安人”。
在朱可宾的影响下,朱氏家族在此后的一百余年间培养出各种人才120余人,其中太学生34人,文武庠生30人,其中朱可宾元孙朱守丝官至监察御史。
1949年后,朱宅新屋改为新光村,如今,人们习惯叫它为“灵岩古庄园”。这个充满传奇故事的灵岩古庄园,成功引进了青年创客联盟,在古建筑中融入新文化,建设青年创客基地和文创园,打造线上线下体验化的物联网,成为乡村创业平台。新光村先后被评为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”“中国传统村落”“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”“浙江特色旅游村”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