标题:头 糕
作者:王向阳
小时候,到了年底,家家户户搡年糕,俗称跌头糕。贫寒人家跌得少一点,三五十斤,殷实人家跌得多一些,上百斤。我家大多年份蒸三饭甑米粉,跌六十斤头糕。
“糕”,谐音“高”;年糕,寓意年年高;在家乡的方言里,年糕俗称头糕,寓意头一个高。无论怎么称呼,都寄寓了老百姓对当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的喜悦,对来年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期盼。
跌头糕的食材由糯米粉和籼米粉勾兑而成。两斤半籼米粉兑一斤糯米粉,糯一点;三斤籼米粉兑一斤糯米粉,硬一点。有的人家跌玉米头糕,两斤籼米粉兑一斤玉米粉,色泽金黄,有点粗;有的人家跌粟米头糕,在籼米粉里掺些粟米粉,颜色鹅黄,有点硬;还有的人家跌金瓜(南瓜)头糕,色泽金黄,有点甜。
檀溪平湖村搡的红头糕别具一格。选用优质籼米、糯米和黄豆,磨成细粉,跌成头糕,压上祥云图案,洁白如玉。与箬叶一起放进蒸笼,用文火蒸七八个钟头,熟透的头糕略显紫红、褐红,又甜又香,柔软爽滑,寓意吉祥,淡淡的红色是喜庆色,祥云是吉祥图案。
檀溪、中余一带作兴跌小头糕。大畈葛山头村张翠花的二女儿嫁到檀溪,二女婿给她挑了一担小头糕,作为送丈母娘的礼物。她见了小头糕,笑道:“下角佬小气,头糕都跌得小。”以前干的农活重,吃的没油水,胃口大,吃大头糕才过瘾。如今不少人营养过剩,反而爱吃小头糕了。
跌头糕是个力气活。以前用石臼搡头糕,越搡越黏黏,特别费力,家乡有“黄胖跌头糕,吃力不讨好”的俗语。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,我记事的时候,村人多用踏碓搡头糕。前陈海塘村的洪彩云对当年跌头糕的情景,记忆犹新。
村人约定年前某一天的一大早,各家门口摆两根四尺凳,搁一块长木板,用来跌头糕。当时,大家住在台门里,门口就是游廊,一眼望去,像一条长长的板灯龙。只见一个男人捧着一饭甑热气腾腾的米粉团,飞奔而来,倒进踏碓的石臼。早就等在踏碓上的三四个男人立马踩起横木,“杭育杭育”,搡起头糕。伴随“吱呀吱呀”的声音,踏碓头昂起、落下,撞在石臼的米粉团里,发出“嘭、嘭、嘭”的撞击声。蹲在石臼旁的两个男人双手不停翻弄滚烫的米粉,不时伸进放在一旁的脸盆,蘸一下冷水。搡啊搡啊,石臼里蓬松的米粉渐渐搡成一团瓷实的粉团,散发出浓郁的米香。大人随手摘一小块滚烫的头糕,递给身边两眼发光、直流口水的小孩子,作为犒赏。
糕团搡透后,分成几团,传给等在长木板前的男人。他们腰系围裙,扎起马步,从长廊的这一头一直排到那一头,双手把头糕用劲地摔在长木板,这个动作就叫作“跌”。然后,用事先摊在长木板的布把糕团裹好,用一根木扁担在上面来回按压瓷实,用苎麻线切割成方形条状,再来回按压滚动,搓成球型,一条条两头圆圆的头糕就做成了。这时候,揉头糕发出“咚—咚—咚”的声音,与小孩子的奔跑嬉闹声、女人们的欢笑声混合在一起,奏出一支和谐、欢快、热闹的交响曲。
刚跌好的头糕软绵绵的,捏把扁,搓把圆。心灵手巧的乡人像变戏法一样,变出各种花样:憨厚的小猪、吉祥的蟠桃和利市的元宝,好看又好吃,是小孩子的心头肉。捏元宝时,把一团头糕搓成条,分作三份,中间留作元宝心,两头压扁,外薄里厚,再向中间窝起作耳朵状,黏黏合起来。在元宝里放一小片红纸,用来除夕谢年,随后供奉在客厅的香几上或者灶君的神龛前,祈求来年财运亨通,元宝进门。每条头糕都盖上红印,有寓意高贵的龙凤、吉祥的祥云、和美的荷花、有余的双鱼和福禄寿喜等图案。
(来自微博)
日子一长,跌好的头糕易开裂,长出青毛白醭(白毛)。以前没有冰箱,只能将头糕浸在冬水里,就是立春节气之前七天的水,加点明矾,保存到来年五月份也不会变质。如果用立春日以后的春水浸,头糕易发酸。
俗话说,“外行吃馄饨,内行吃头糕”,馄饨只有一层皮和一点馅,头糕瓷实,真材实料。能吃头糕,说明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好,身体健康。张翠花常说:“谁家的老人还能吃一大碗头糕呢!”意谓这位老人身体健康,长命百岁。
在“糠菜半年粮”的年代,头糕是奢侈的美味佳肴,可蒸、可煮、可炒。蒸头糕,将整根头糕放在蒸架上,随饭蒸熟,蘸乌砂糖吃,又甜又糯,这是农家宴席必上的点心,正月头招待拜年客也不可少。煮头糕,将头糕切成薄片,在滚水里煮熟,加点青菜,又软又滑,简便易行。炒头糕,将头糕切成薄片,烫成两面金黄,加点青菜,吃起来又软又韧,又咸又香。清明前后,摘点花草(紫云英)的嫩叶,炒头糕吃,更是绝配,有一股独特的清香。或者撒点乌砂糖,浇点水,吃起来又软又甜,特别乐胃。
将头糕切成薄片,晒干以后,用爆米花的机器爆好,看起来又白又胖,吃起来又松又脆,还发出“咯嘣咯嘣”的响声。寒冬腊月,小孩子每人拎一个火熜上学,暖手烘脚,烤头糕片解馋。也可将头糕用纸裹起来,塞进灰膛,用炭火的余热煨熟,散发出一股沁人的浓香。
正月里,农家馈赠拜年客,多用头糕,三根不少,五根不多。门口来了讨饭佬,农家就送一根小头糕,或者几片大头糕,作为犒赏。
爹爹给我讲过一个头糕的笑话,令人发噱。一个丈母娘有两个女婿,大女婿穷,小女婿富。每年正月初三,两个女婿同一天来拜年。丈母娘欺贫爱富,总想把好吃的东西藏起来,偷偷地塞给小女婿吃。大女婿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,设法搅和。大女婿发现丈母娘在灰膛里煨了一根头糕,想给小女婿吃独食,假装殷勤,来到灰膛下,帮丈母娘烧火。大女婿一边烧火,一边跟丈母娘诉苦:“去年,我们哥弟两个分家,分了房屋,再分自留地。我要分到这里,他要分到那里,分来分去,就是分不好。”一边用随身携带的长烟筒在灰膛里敲来敲去,敲得煨在炉灰里的头糕都是灰,方才罢休。
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,郑宅枣园村买了一台搡头糕的机器,提供浸泡、碾米、蒸粉、打制一条龙服务。从此,农家搡头糕不用舂石臼、踩踏碓,省时省力,只是少了邻里之间守望相助、热热闹闹过大年的味道。如今,菜场和超市里一年四季有现成的机器头糕卖,更加省力,就是少了一种仪式感,少了一种乐趣。
(来源:小红书)
有诗为证:
农家腊月跌头糕,杭育声声意气豪。
元宝蟠桃几上供,一年更比一年高。
(文章选自《浦江味道》第一篇食之甘——【头糕】)
大家还记得以前“跌头糕”的故事吗?
欢迎留言分享